
北美“巨浪”化石證明6600萬年前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時激起1英裏高巨大海嘯

路易斯安那中部與墨西哥灣撞擊坑。


科學家們利用地震成像數據,發現地表下5000英尺土壤中間隔半英裏、高50英尺的“巨浪”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南方都市報(記者 陳林):最新一期《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刊發的論文,美國科學家運用地震成像技術發現了北美地下沉積物中的“巨浪”化石,證明6600萬年前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時激起了近1英裏(約1609米)高的巨大海嘯。
據報道,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向現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巨大的海嘯在撞擊地點數千英裏外掀起海浪,還導致了長達1000英裏的野火,以及環繞世界的塵埃羽,造成恐龍的滅絕。科學家們已經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來尋找這一滅絕級事件的證據,包括撞擊的痕跡。
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地震成像技術發現了埋藏在現在路易斯安那中部地下沉積物中的波浪線,證明小行星撞擊地球時激起了近1英裏高的巨大海嘯。科學家們利用當地一家石油公司的地震成像數據,查看了地表下5000英尺的土壤,發現了間隔半英裏、高50英尺的“巨浪”化石。
研究小組解釋說,這些是海嘯波的印記,它從撞擊坑中擴散出來,當接近海岸時,擾動了海床。這些巨浪在接近海岸時衝擊了200英尺深的水域,並在到達海岸線的斜坡時獲得了驚人的高度。在路易斯安那州中部5000英尺的地下發現的波紋的方向,與科學家們預期的小行星撞擊後的波浪撞擊方式一致。
從這些波紋的峰頂畫一條線,正好直達距離研究人員用地震成像調查的地區約1000英裏的Chicxulub撞擊坑。這意味著該地區完好保存著被埋在沉積物中的“巨浪”。論文作者金斯蘭德(GaryKinsland)表示,海嘯如此強烈,巨浪高達1英裏,當它們擊中地麵時,足以引發裏氏11級以上的地震。巨浪對周圍地區造成破壞,將海洋生物送上陸地,將陸地生物送進海洋,並在此過程中殺死數百萬的生物。海嘯會持續數天,在墨西哥灣內多次反射出衝擊力。
撞擊本身可能造成了周圍數千英裏的破壞,但其影響是通過大氣變化在全球範圍內感受到的。這就是消滅了那麽多物種,結束了中生代時代,使恐龍時代結束的原因。研究小組希望能找到撞擊後海嘯波紋的其他證據,幫助完成這一滅絕事件的拚圖。
相關報道:“大型波痕”化石記錄下古代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巨大海嘯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cnBeta:外媒報道,大概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向地球並終結了恐龍長達1.6億年的統治。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這場改變世界的大災難的直接證據,即海嘯發生後隨即形成的“大型波痕(megaripples)”化石。
雖然我們現在的氣候變化看似非常快,但跟白堊紀末期相比隻能算是一種悠閑漫步。一顆直徑至少10公裏寬的小行星(或彗星碎片)撞上了現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這種撞擊會引發海嘯、地震、火山爆發和廣泛的野火。海洋會變成危險的酸性,大量的岩石和煙灰會被拋入大氣層並阻擋太陽長達18個月之久。總體來說,地球上多達3/4的生命被滅絕,這其中包括恐龍和約93%的哺乳動物。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這些災難性後果之一的物理證據--海嘯。雖然經過了數千萬年的時間很難找到確鑿的證據,但在地下1.5公裏的地方,路易斯安那大學拉斐特分校的科學家們在岩石上發現了巨浪中的大型波痕化石。這些波紋看起來平均間隔600米,平均高16米。該團隊表示,它們的方向似乎跟撞擊坑完全一致。
這一突破來自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地下的地震成像數據,這些數據是Devon Energy在尋找石油資源時收集到的。該地區跟希克蘇魯伯撞擊地點直接隔著墨西哥灣,在大災難發生時,由於較高的海平麵,該地區水深約60米。
這種深度很可能幫助它們保存了這麽長時間。研究小組指出,在波浪過去、水穩定下來後,風暴和其他自然幹擾的力量不會到達那麽深的地方,這使得海床得以保持其波紋模式並一直到它變成化石。
這項新發現希克蘇魯伯撞擊後數小時或數天內發生的事件提供了更多的物理線索。其他的近期研究發現,被海嘯大量從水中拋出並埋在3000公裏外的泥漿中的魚、由蒸發岩石形成的玻璃珠雨點以及在水衝回火山口時迅速沉積的物質。










